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丁肇中的家国情怀: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 2021-07-24 15:43:46
- 收藏
- 1.7万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3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卢怡婷报道)眷恋故土、牵挂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抹不去的情怀。对于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来说,常年居于海外,家国情怀更是烙入灵魂深处。
家国情怀·追寻:我的根在这里
丁肇中很小的时候,因为战乱随父母离开了故乡,一走就是47年,故乡日照是丁肇中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自1985年始,他已先后七次回故乡寻根,还把他的子孙后代一起带回来,让他们看看家乡的面貌,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每次回家,他都要到涛雒祖居看看,和乡亲们说说话,在祖坟前献上一束花,感受家乡的新变化。掀开旧时的粮仓、摸摸儿时的衣柜、坐坐祖父母的床……丁肇中寻遍家里的每个角落,用心去感受那些旧日时光。耄耋之年的丁肇中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代们:这里才是你们的根。
家国情怀·传承:诗书济世,忠厚传家
“诗书济世,忠厚传家”是丁肇中的家训,从事物理基础实验工作的他,因发现了构成物质的第四种粒子“J粒子”,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丁氏家训一以贯之的传承以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丁氏有400多年历史,是日照的名门望族,仅清朝267年,即出了49名举人、14名进士、一个同盟会创始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父丁观海,是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爱国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五位成员之一,随后又在山东大学学习中文,上海交大和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在丁肇中的成长中,父亲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格物致知的科学探知,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肇中在《怀念》一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在我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我所做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因而,应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如果说在父亲引导下丁肇中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而母亲王隽英则在丁肇中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1960年,王隽英临终给丁肇中留下遗嘱: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丁肇中经常说:“在我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母亲的遗言。
家国情怀·表达: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丁肇中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在他的科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中国元素。
1976 年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丁肇中第一次用汉语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发表获奖演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200多字的演讲稿却铿锵有力,倾注了他对中华民族、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
丁肇中还一直关注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从1975年开始,他多次回国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年,丁肇中大力支持中国每年派10人参加他在德国汉堡的马克•杰实验组,这也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开展大型科学合作;在丁肇中的具体指导下,1988年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西北郊建成,随后“丁训班”成立,每年都有中国物理人才到欧洲接受训练;在目前丁肇中主持的AMS(阿尔法磁谱仪)计划中,中国多所高校的科学家也参与其中。
丁肇中一直相信:“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家国情怀·故土难忘: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丁肇中一直为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不为名利的他为支持家乡的教育发展,先后担任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的名誉院(校)长;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的他,每每回到故乡,活动日程却是安排的满满当当,如亲自为丁肇中实验中学剪彩,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丁肇中语境实验楼”揭牌……
听闻日照要建科技馆,丁肇中不仅亲自参加科技馆的开工奠基仪式,同时他领导开展的“测量电子半径实验”“发现J粒子实验”等著名实验也在实验展厅展示,他要给家乡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这就是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的家国情怀,对他来说,家国情怀不仅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也是一种家族归属感和荣耀感,更是一种小家大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他正在身体力行地把它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 标签: